html模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座談會發言摘編
確保傳承發展落細落小落實

文化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董偉

保護、傳承、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部門的重要職責。文化部和國傢文物局始終高度重視這項工作。《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下發後,文化部黨組專門召開會議傳達學習文件精神,就貫徹落實傳承發展各項任務提出明確要求,並研究制定實施方案,梳理出6個方面21項主要任務,確定74項具體措施及其責任單位,確保文件落細落小落實。

一是系統梳理文化資源。近年來,文化部和國傢文物局分別開展瞭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古籍、地方戲曲劇種、美術館藏品普查,初步理清瞭傢底,形成瞭較為成熟的普查工作機制。我們將在已開展工作的基礎上,以實施中華文化資源普查工程為契機,加快推進相關工作,建立健全登錄建檔制度,構建準確權威、開放共享的中華文化資源公共數據平臺。

二是加強文物保護和合理利用。近年來,我們通過實施重大保護工程,強化執法督察,推動文物保護狀況有瞭明顯改善。通過大力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統籌推進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利用,推進大遺址保護和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研發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在文物合理利用方面邁出瞭新步伐。

三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目前,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理念不斷深化,法律體系逐步建立,名錄體系基本形成,保障機制不斷完備,保護方式日益多樣,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完善非遺保護制度,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

四是做好古籍保護工作。下一步,將全面實施國傢古籍保護工程,深入推進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完善國傢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評審制度,加強對珍貴和瀕危古籍的修復,繼續推進古籍整理、研究、翻譯出版,使保護成果惠及全社會。

五是以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文藝創作。近年來,我們實施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主題、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推出瞭一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下一步,將繼續加強文藝創作規劃引導。

六是深入開展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將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納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利用好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開展各類宣傳展示活動,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七是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大力推動文化文物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推動傳統文化資源與新技術新業態相結合,與現代生產生活相融合,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讓傳統文化融入城鄉建設

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

我部黨組高度重視《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的貫徹落實,要求相關司局認真學習並提出落實《意見》的措施,各司局已按要求積極開展工作。我部將按照《意見》的要求,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政策扶持,加強督促指導,完善相關法規和技術規范,形成部門間統籌協調、部有關司局和部屬單位各負其責、共同參與落實《意見》的工作格局。

我們將按照《意見》的要求,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是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延續中華文脈的高度認識這項工作,將《意見》內容的落實與創新城鄉文明、塑造城鄉新文化、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通過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肌理保護、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等工作,在保護和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註重提高城鄉的文化品位,塑造城鄉特色文化,完善城鄉公共文化設施,醫治城市病和補足城市短板。加強“美麗鄉村”文化建設,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鄉土文化,使文化傳承與城鄉環境改善相得益彰。

我們將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國傢的相關規定,切實做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傳統村落和傳統民居以及風景名勝區的保護工作﹔大力推進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程實施,積極開展城市設計和建築設計管理工作,全面推動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工作﹔在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審批和相關標準中明確對公共文化體系的規劃要求。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是科學編制規劃。在城市規劃中註重公共文化設施的規劃。推進城市總體規劃改革,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公共文化體系、公共設施和公共服務等提出總體要求,提出包含文化設施在內的公共服務設施佈局要求和分級配置標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提高保護規劃的質量和水平。在保護規劃中突出歷史遺存、傳統格局、歷史風貌保護和歷史文脈的延續等內容。

二是把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城市設計工作。將保護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脈、彰顯中華文化特色作為重要的城市設計工作原則,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和單體餐廳排油煙建築設計之中。

三是全面推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要求各地在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中,保護城市傳統格局和肌理,改進歷史建築保護方法,加強歷史文化挖掘整理,傳承優秀建築、園林文化。

四是加強傳統民居保護,挖掘整理傳統建築文化。“十三五”期間全面開展全國的傳統民居掛牌保護工作。同時,編制傳統民居保護修繕指南,探索傳統民居保護利用渠道,指導傳統民居保護利用。開展傳統建築名匠認定工作,建立傳統建築名匠制度,促進傳統建築工匠培訓。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地生根

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高翔

福建傳統文化積澱深厚,擁有保護完整、傳承良好、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儒傢文化、媽祖文化、客傢文化、紅色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彼此滲透、交融互動。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底蘊深厚,是福建的巨大優勢﹔如何傳承發展好這筆寶貴財富,則是對我們工作的挑戰和考驗。經過反復調研,我們認為要從三個維度來把握和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一是思想維度上著重解決好“到位”的問題﹔二是實踐維度上著重解決好“落地”的問題﹔三是制度維度上著重解決好“長效”的問題。

福建省委堅持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省委把實施工程列入省委常委會2017年工作要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列入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作為領導幹部培訓的重要內容,發揮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省委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創建考核評價體系。省委宣傳部協調有關部門,開展專題調研,摸清文化傢底,明確工作思路。組織媒體進行宣傳闡釋,加強指導督促,認真發揮綜合協調作用。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福建落地生根。福建著眼於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基地,深入挖掘資源優勢,堅持頂層設計與項目帶動並舉,重點做瞭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實施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發展行動,加快與現代教育體系深度融合,推動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作品、進網絡、進社區、進傢庭。二是打造海洋文化品牌,著手編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文化發展專項規劃》,加快福建“海絲”文化驛站建設,把福建海洋文化推向世界。三是實施福建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程,出臺實施方案,加大紅色文化保護立法工作,組織創作在全國有影響的長篇小說、電影、電視劇、話劇,創辦福建紅色文化VR/AR實體體驗館,堅持用革命傳統教育人民、引導群眾。四是加強區域特色文化生態保護。五是加強傳統戲曲的保護與傳承。六是傳承發展民間民俗文化。七是加大歷史文化研究闡釋力度。

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必須用長效的機制來保障,讓中華文化基因一代一代傳下去。一是在組織領導上,考慮建立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規劃指導、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構建黨委統一領導、各方共同推進的工作機制和格局。二是在政策保障上,探索設立省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專項基金,完善財政投入、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和法治建設、激勵表彰、人才培養等政策措施。三是在宣傳教育上,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新聞媒體報道、文化陣地建設等的重要內容,貫穿國民教育、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和社會氛圍。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傳承發展

光明日報社總編輯杜飛進

今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題部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落實《意見》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對光明日報來說,不僅是業務工作,是發展機遇,更是政治任務,是堅持政治傢辦報,打造思想文化大報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大以後特別是去年以來,光明日報社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堅定的文化自信,高度重視和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宣傳報道,形成瞭作為思想文化大報的鮮明特色。《意見》印發後,根據《意見》精神和中宣部部署,我們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同時,又在“薪火相傳”這個總欄目下策劃推出瞭“傳統文化進校園”“文化遺產活起來”“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文化溯源”等一批特色專欄,刊發瞭《浚通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述評》《治國理政的傳統文化特色》等重頭述評和理論文章。

回顧一段時間來光明日報關於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宣傳報道,我們認為,要格外註重從形式到內容的改進創新,隻有這樣,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廣大讀者“飽讀”“深讀”“悅讀”的需求。

在形式上,註重把握“輕”與“重”、“廣”與“深”的關系,不斷增強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宣傳闡釋的吸引力傳播力。在內容上,註重圍繞“古與今”“中與西”“源與流”等關系,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重要問題展開報道和闡釋。

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深化對《意見》精神的貫徹落實:一是更加強化問題意識。既要針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存在的基礎性工作薄弱、重形式輕內容、簡單復古等現實問題做好輿論引導,又要抓住傳承與創新、文化自信與融入世界、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深入解讀闡釋。二是更加突出思想內涵。我們將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在理論上不斷作出新概括。同時,將通過“圓桌對話”“光明專論”“光明講壇”等各種平臺,及時推介理論學術界有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研究成果。三是更加註重融合報道。我們已組建瞭“文化記憶”“留住鄉愁”“中華文化溯源”等聚焦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融媒體工作室,這是光明日報深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融媒體傳播的重要支撐。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策劃創意,集聚資源力量,努力打造一批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相關、具有廣泛傳播力的“現象級”融媒體產品,以不斷增強有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宣傳報道的傳播力影響力。



發揮優勢積極作為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

近年來,山東省委省政府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擺上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策劃實施瞭7大類105個牽動性強、示范作用大的重點項目,省財政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用於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推動形成瞭整體推進的戰略態勢。

推出瞭一批研究闡發、典籍出版成果。實施“馬克思主義與儒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究”等重大課題研究,十八大以來山東在國傢社科基金立項傳統文化研究課題102項,確立省級傳統文化研究課題479項。編纂出版大、中、小學生中華文化系列讀本、黨史國史讀本等一大批面向不同群體讀物。

搭建瞭一批學術研究、傳播交流平臺。組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和國學院、山東理工大學齊文化研究中心、山東社科院國際儒學交流中心等開放性學術研究平臺,全面提升孔子研究院職能作用,組建孟子研究院。發起創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已成功舉辦4屆,並赴紐約、巴黎、曼谷、韓國等舉辦尼山論壇,成功舉辦7屆世界儒學大會,成為機制化的國際性文明對話和學術交流高端平臺。創新推進“圖書館+書院”模式,全省153個公共圖書館全部建成尼山書院。鄉村(社區)儒學講堂發展到9200多個。

開展瞭一系列普及教育、實踐養成活動。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深化“四德工程”建設,在全省城鄉建成“善行義舉四德榜”9.5萬餘個、基層“道德講堂”5.6萬多所,山東入選“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范數量居全國前列。挖掘和闡發沂蒙、膠東、渤海、冀魯豫等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新建和提升一大批革命紀念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等一批重大文化工程項目順利推進。

目前我們正在認真學習貫徹中辦國辦《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在原有工作基礎上,進一步研究論証,初步擬定瞭《山東省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擬於近期提交省委常委會審定。總的思路是:確立“建設文化強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走在前列”“一個目標”﹔規劃建設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和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兩大示范區”﹔構建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普及教育、實踐養成、保護傳承、傳播交流“五大體系”﹔實施文化經典研究闡釋和出版工程、大眾化普及推廣工程、歷史文化展示及“鄉村記憶”工程、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四德工程”、紅色文化保護展示工程、齊魯文化題材文藝創作工程、齊魯文化走出去工程、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八大工程”,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傳承中華文化精髓培油煙處理設備養文化自信自覺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劉宇輝

北京市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堅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主線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融入學生的血脈,入腦入心,使廣大青少年成為傳統文化的攜帶者和傳播者油煙分離機

多年來,我們堅持從頂層設計、制度建設、課程融入、實踐活動、經費保障等方面入手,努力探索講臺、舞臺、平臺相互融合,學校、傢庭、社會相互聯動,教學、教材、教師相互支撐的工作體系,做到規劃中有位置、計劃中有體現、工作中有辦法,使傳統文化在學校有特色、學科有內容、學生有參與。在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我們創建瞭516所中小學文化建設示范校、百所非物質遺產傳承學校、60所京劇進課堂實驗學校,制定瞭評價標準和教學要求。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全學科、全過程、全覆蓋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我們的不懈追求。我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使每一名學生都有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機會,提升學生的獲得感。我們強化在德育課中加強傳統美德教育,重新修訂頒發瞭《北京市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為學生的未來打下道德基礎。語文課上強化漢字和中華文化經典教育,在學生的知識體系中烙上“中華文化標識”。歷史課中突出民族優秀人物教育,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強大的愛國主義情懷。將吟誦、書法、剪紙、景泰藍等民間工藝擴充到藝術課中。以“京劇進中小學課堂”為切入點開展戲曲教學。在大中小學推廣和普及武術、花式跳繩、民間花會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建立藝術傢工作室、傳承人工作坊、專項培訓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學能力。

我們在學生藝術節、傳統音樂節中大量增加傳統文化內容,舉辦經典戲曲演唱會等,在校園中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良好生態。連續舉辦12年的民族藝術進校園活動,覆蓋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幾十個專業院團累計演出上萬場,觀看人數近600萬人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藝術傢進校園等活動,讓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近距離接觸和感受傳統文化。

為凸顯北京傳統文化優勢,進一步整合力量,盤活資源,我們開展瞭高校和社會力量參與小學美育發展工作。北京京劇院、北方昆曲劇院、中國評劇院等團體,與多所學校建立京劇、昆曲、評劇等傳統文化基地,開展“結對子、種文化”工作。一批名傢和非遺傳人走進校園,參與傳統文化的普及與傳承。舉辦社會大課堂活動,近千傢社會資源單位為學生學習和實踐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平臺。



清新雋永以文化人

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朗讀者》制作人董卿

我最近主持的兩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有著頗為相似的氣質:清新雋永、以文化人。這兩檔節目也有著頗為相似的命運:意外走紅、全民熱議。節目開播前,中辦國辦剛剛下發瞭《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這兩個欄目也是對《意見》的貫徹落實。作為親歷者和制作人,我的感受是一切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無論是《詩詞大會》還是《朗讀者》,團隊都在如何讓文化節目符合大眾傳播的特性上做足瞭功課,即讓一檔電視節目能夠引發最大多數人的參與和共鳴,真正讓人一見鐘情。所以,這一季的《詩詞大會》在入選詩詞、賽制設置、舞臺呈現和選手選拔上全面升級。

《朗讀者》作為一檔全新的原創節目在一年的醞釀過程當中一直在思考一個核心問題——誰來讀、讀什麼、怎麼讀。創意最初就確立瞭一個思想,《朗讀者》不應該是一個傳統的朗誦會,一定要把朗讀者的情感、寫作者的思想和觀眾的理解和諧統一起來,所以我們設計瞭“訪談”+“朗讀”+“輕解析”的模式,將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完整地構建起來,把故事的情緒提升到一個需要借文抒懷的時候文本順勢而出,經典文字的傳播便實現瞭最大化。當麥傢講述完兩代父子之間充滿掙紮的故事之後再讀自己的傢信、當許淵沖油煙異味處理老先生說人這一生不是過瞭多少日子而是記住瞭多少日子之後再讀林徽因,文字的魅力自然產生瞭疊加的效果,變得充滿力量、充滿感染力。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我們都不去強調“我會讀”而是突出“我要讀”,老舍、巴金、冰心、路遙、史鐵生、季羨林、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梭羅、裴多菲等許多東西方的經典被朗讀的時候,觀眾沒有產生任何違和感,文字中所蘊藏的精神世界和當下受眾的精神世界遙相呼應,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和千百年前流傳至今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又一次給予我們力量。

丘吉爾曾經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莎士比亞。魯迅先生也曾經在文章中寫道:吾廣漠美麗最可愛之中國,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瞭對自己國傢的文化的禮贊。作為媒體人,我們理應堅守精神傢園,激濁揚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成為中華文化的篤信者、傳承者、躬行者。



激活經典服務當代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主編袁行霈

中華文化有一種自我革新的機制,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適應新的時代環境,以及外界局勢的變化,不斷地調節自己。中華文化的定力、韌性和廣泛吸納的能力,代表瞭中華民族的性格。

我在這裡要強調,文化不僅是少數文化人的事情,文化建設不僅是少數文化人的責任,這是需要全民族共同努力的。文化,直接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價值取向、言談舉止,決定著我們如何安頓自己的心靈,如何自立於大千世界,如何培育自己的後代。我曾經發問:如果我們的心靈中沒有詩意,我們的記憶中沒有歷史,我們的思考中沒有哲理,我們的生活將成為什麼樣子?這裡再補充問一下:如果我們隻有對金錢的膜拜,而沒有文化的擔當﹔如果我們隻看到一己之私利,而不對自己民族的前途承擔責任,我們將成為怎樣的人?我還想強調,國傢的強盛與否,將來不僅要看經濟實力、國防實力,也要看國民的精神世界是不是豐富,活得高尚不高尚,愉快不愉快,自在不自在,美不美。

《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的任務,落到我和國傢圖書館韓永進館長肩上。我們所選書籍既要是經典,又要經過註釋和解說為大眾接受,我們編委會的各位學者深感責任之重大與艱巨。我們已經確定瞭43部經典,包括《詩經》《論語》《老子》《墨子》《史記》《黃帝內經》等。我們制定瞭詳細的凡例,請瞭各學科第一流的學者承擔註釋和解說,每部書至少邀請瞭兩位專傢審訂。我們將把大約500位各領域的專傢團結起來,力爭把這部書編好。我們把質量放到第一位,同時也加緊工作,今年將有10部經典跟讀者見面。我們並不奢望讀者將百部經典全都讀完,但至少可以讀那麼兩三部,真正讀通一部也好。

這中間應當防止以下幾種傾向:一、商品化﹔二、快餐化﹔三、貼標簽。我提倡沉潛下來,認真地讀點書,真正讀進去、用起來。我曾為《光明日報》的讀書公益廣告題過8個字:“書聲瑯瑯,香飄九州”,我期待著我們的祖國成為書香之國,成為世界各國羨慕的文化強國。我希望,我這個年過八旬的讀書人能夠看到這一天的到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0日 11 版)

(責編:曹昆)

C3225D51546B2C0D
arrow
arrow

    pjb55xl35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